编者按:12月13日,在学校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校学术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张启发院士作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报告,引起强烈反响。经作者本人审阅后,现将报告全文刊发,以飨师生。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下面,我以校学术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身份就我校目前学风道德建设问题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学校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日益繁荣
与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形势相同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尤其是过去的十多年中,我国的科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国家对科研的投入迅速增加,我国已成为科研论文第二大产出国,高水平的论文不断出现。我们学校的情况也和全国一样,科学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学校的每年科研经费不过几百万,每年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科研论文只有几篇。近几年,学校年度科研经费达到5亿元左右,每年的科研论文达到500篇以上。高水平的论文和优秀学术成果不断涌现。我们的一些论文已经在揭示自然规律,在回答自然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方面有长足进步。在“有所发现”的同时,我们以这些成果为基础,开展技术创新,做到“有所发明”,将优秀学术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为经济建设贡献,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科研事业发展中,学校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刚才邓校长列举了一些数字,我就不赘述了。
近年来,学校的国际知名度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过去,欧美地区的学术界很少知道华中农业大学的存在。而现在,我校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很多领域在国际上都有重大的影响。
总体讲,学校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已进入了轨道。
二、学术道德建设情况严峻
目前,教育部以及国家其他部门已经出台了关于加强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的专门文件,对大学的学术活动提出了一些规范,强调要对学术不端“零容忍”。学校的校园网也宣传了相关文件精神,傅廷栋老师已经几次宣讲了教育部文件精神,傅老师讲得很正确,教育部的条例我很拥护。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我校学术道德建设的基本形势?我想用“严峻”两个字来形容。我也希望大家不要对前面提到的数字和成绩沾沾自喜,个人的感觉是学术道德建设形势的严峻和我们事业发展形势的可喜程度基本相当。
下面我举几个例子:
一是近年我们学术道德建设委员会查处了了两起学术论文的问题。一起是比较严重的剽窃事件,论文作者把别人已经发表过的文章中的图片截下来放到自己文章中发表,被原作者发现,导致在线发表后撤稿。另一起是把自己发表过的文章的图片改换方式放到另一文章中,在线发表后被期刊编辑发现,导致撤稿。两起事件都造成了不良的国际影响。
二是科研中的不规范现象。在对上述两起事件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实验记录很不规范。如第一起,实验室没有专门的实验记录本,一个笔记本一面是实验记录,翻过来另一面是学习“三个代表”的笔记。另一起,实验记录非常凌乱,X-光图片都是碎片,实验结果和实验记录连不到一起。一个共同的问题是,调查时导师表示不知道情况,实验、写文章、投稿都是第一作者研究生做的,导师自己表示很冤枉。这些情况既令人震惊,又让人感到可怕。
由此我想到,最近这些年,我们的SCI论文量增长确实很快,但有多少能经得起严格的学术规范检查?请大家严肃思考。我们大家,包括我在内,都应该有一个危机意识,我们发表的论文随时都有可能出纰漏,一旦出了纰漏,就会颜面扫地。我们要讲有质量的数量,如果轻视学术规范,科学研究的繁荣可能是“建在沙滩上的大厦”。这是我对目前学术道德建设形势的一个基本判断和忧虑。
三、加强学风道德建设的建议
(一)制度建设
一是抓教育。我们要经常宣传,要用不同形式来宣传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严肃性。学校应该开一门必修课,从大学生抓起,所有人都要修,课程内容包括什么是“实事求是”、“科学诚信”、科学研究的行为规范、实验记录规范。我认为这是整个科学研究的基础。还应该在学校层面出台一个指导性的文件,告诉全校师生如何做科研。
二是抓教师的责任。要理解教师作为文章的通讯作者,就是责任作者,就要对文章中的实验结果、文章写作、投稿过程的规范负责。一旦出了问题,第一个该“打板子”的是作为通讯作者的教师。教师的实验室里不应有自己不能驾驭研究过程的课题,否则,学生发一篇论文,教师自己都搞不清楚这论文是怎么弄出来的,那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即令不是文章责任作者,甚至不是作者,没有署名,老师作为导师,研究课题和实验室的负责人,也负有教育和管理责任。
三是抓实验记录。首先建立规范,什么东西必须记、怎么记,电子记录怎么保存、存在哪里、保存多久,学校对此应该有一个具体规定。在学校层面,要像抓教学督导一样抓实验记录的督导。
四是抓处罚。对造成了较大不良影响的案例要公开处罚,处罚意见要公诸于众。什么叫对学术不端“零容忍”?我认为就是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对于学术不端的处罚,不能够“高高举起,轻轻落下”。如果对学术不端留了情面,不给予应有的处罚,或者考虑学校的“影响”不公开处罚,就树不起正气。被发现学术不端的科研人员,意味着学术生命的结束,不能再去搞科研、当教师,也不要再评职称了,尤其对有意作假、剽窃者,应该毫不留情地终结其学术生命。如果一些老师的确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违规”,调查清楚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和影响另做处理。
(二)文化建设
学术道德建设除了制度建设,还必须加强文化建设。我们要建设三种文化、摒弃三种文化。
一是建设创新文化。真正的创新文化一定是以剽窃、作假为耻的。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大学真正的使命是什么,我觉得大学不应该教人死记硬背,而应该启迪思维、挑战智慧。创新文化的建设可能要从我们的考试做起,不要考死记硬背的东西。记得在美国念书的时候,大学的开卷考试,甚至让学生把试卷拿回家(take home),几天后交,学生没可能作弊,只能靠自己动脑筋才能完成考试。我们应将创新文化融入到我们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中。
二是建立学习文化。我们的老师不要满足于把课教下去,要不断地学习。要有才,必先学。要提高自己科学研究的水平,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水平。除了要学专业,精益求精外,还要把英语学好。
三是建立读书文化。我一向建议大家多读书,做有文化的人。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不在于你的学位多高,职称是什么,也不在于你是不是院士。要有文化就要多读书,应该把读书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让读书成为生活习惯。文化的熏陶,有助于提高人的素养。有人说工作忙,出差多,没时间,我看不尽然,出差等飞机、坐飞机不都是时间吗?看你如何利用。
除了建设上面说的三种文化,我觉得还要摒弃三种文化。
一是摒弃抄袭文化。现在社会上不少人对抄袭习以为常,认同“天下文章大半抄”的说法。做学问、创作、写论文,都应该以抄袭为耻。
二是摒弃牌桌文化。如果一个大学老师,有点时间就打牌,甚至打到深夜、打到天亮,怎么有精力去教书、搞科研?我们倡导学习读书,你却说没时间。少打牌、不打牌不就有时间了吗?
三是摒弃酒桌文化。我们有的老师酒桌上兴致很高,喝多了胡言乱语,完全没有老师的形象。还有的甚至将实验室学生拉进自己的酒桌文化圈,这是害人的。
总之,我们应该认识到目前学风道德建设的严峻形势,共同努力,把我们的科研繁荣建立在更加扎实的基础上。
我的发言完毕,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