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资源收集(包括野生种),建设一区五库
我国的食药用菌资源丰富,对其进行调查研究工作较系统,但是将其利用到栽培生产中还需要严密的进行种质资源评价,了解每个菌种的生物学特性、栽培特性、农艺性状等,以利用野生菌株的驯化、栽培和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然而到目前为止,对于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的评价还没有建立规范的评价体系或形成种质资源评价的标准。在这方面, 国外研究比较系统全面,如日本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而我国, 对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的收集、保藏以及系统整理研究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目前,食药用菌种质资源的评价体系不系统、不规范,存在问题,如缺少菌株基本信息等。只有从种植资源的源头抓起,菌株鉴定正确的前提下,摸清菌株生物学特性,栽培特性,农艺性状等基本的性状,为建立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数据库提供原始数据, 对保护优良种质资源、规范种质资源, 以及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安全生产、菌株政策法规制定和管理等均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室将从以下几项工作完善大型食药用菌野生种质资源收集和评价体系
(1)资源收集:合理的资源调查、收集,建立规范化的菌种保藏机构。
(2)建立相应的种质资源的评价体系:通过生物学特性、栽培特性、农艺性状、品种的认定注册和相应法律保护制度制定,建立较为完善的、系统的食用菌种质资源评价体系。
(3)聘用专门技术人员从事种质资源管理工作
(4)建议政府制定食药用菌种质资源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食药用菌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再利用;并且适当增加资金的投入。
(5)推进“一区五库”的建设:分别为食药用菌资源保育区,食药用菌资源标本库,食药用菌资源菌种库,食药用菌资源活体组织库、食药用菌资源活性成分库、食药用菌资源信息库。
新品种选育
在广泛收集菌种资源的基础上,对地区特有的种质资源进行收集和评价,采用多种现代生物学手段进行研究和新品种培育;对草菇、金针菇和银耳进行转基因育种,研制新种质和培育新品种;北方特有品种榆耳、荷叶离褶伞、烟色离褶伞、银白离褶伞、珊瑚状猴头、榆黄蘑、美味扇菇等珍稀食用菌新品种选育、栽培模式等研究。将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经典育种技术相结合,选育具有高功效成分和低重金属富集的香菇、木耳及灵芝等新品种;利用诱变育种,选育姬松茸低镉、低Agarotine新品种。加强野生菌株驯化培养、人工系统选择、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原生质体融合,以及利用分子手段进行转基因育种等缩短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耐贮藏和特殊要求的新品种驯化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同时引进和选育部分优良菌株,解决市场对珍稀食药用菌的需求;并对驯化和栽培技术进行示范推广和应用。
食药用菌的特色栽培与工厂化、机械化、标准化栽培
按照绿色无公害的食品要求的栽培模式,食药用菌的有机栽培重点研究姬松茸低镉、低Agaricotine品种有机栽培模式;按照人体健康需要的栽培模式,富含微量元素的食药用菌栽培重点研究蛹虫草和灵芝的富硒栽培、灵芝的富锗栽培、金针菇的富锌栽培;研究不同菌糠发酵基质对多种珍稀名贵食药用菌栽培的影响。通过对已经实现规模化栽培的食药用菌人工栽培各个环节标准化研究,建立规范化、机械化标准栽培示范基地;自主研发或从国外吸收消化引进先进的食用菌生产栽培技术和设备,整体提高食用菌产业水平。重点围绕来福蘑这一珍稀食用菌做研究。建立一个工厂化栽培示范基地;北方优势品种木耳、滑菇、猴头、香菇的新模式、新标准等研究。
研究代谢产物的活性功能,提高深加工和功能食品技术
利用现代提取分离技术对食药用菌进行活性物质提取、分离研究,采用多种模型筛选有生物学活性的功能因子,并确立其提取分离工艺及参数;对代谢产物的生物学活性进行研究,揭示其潜在机制;研究功能因子的化学结构,明确功能因子的量效关系,促进新药开发和建立质量评价体系。研究重要食药用菌储藏保鲜技术,开发即食型、多样化的食用菌食品、保健食品和菌类蛋白等,经过功能性试验和安全毒性试验开发具有生物学活性的食用菌功能食品,并实现产业化生产,提高食用菌产品附加值。